【1985年10月21日证券配资软件,南京】“小华,再给我翻一下身。”病房窗帘半掩,秋阳透进来,许世友把这句话压在喉间,却仍带着军人惯有的命令口吻。华山愣了两秒,轻声应了一句“好”。一旁的护士被这份执拗感染,低头收起刚写到一半的体温单。
医生原本打算给他再输一袋白蛋白,延缓衰竭进程,老人却摆手拒绝:“麻烦少一点,我舒服点就行。”这句看似倔强的话,其实是战场上磨炼出的直率。许世友当兵五十多年,打仗受伤无数,他觉得死亡也该像冲锋一样,干脆利落,不增添旁人负担。
翻完身后,他闭目养神,呼吸依旧粗重。华山却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:1963年,她放学回家晚了一刻钟,父亲没发火,只说了一句“记住时间”,然后让她端着冷却的饭菜独自坐在餐桌旁。简单,却终身难忘。
许世友在子女面前鲜少谈功劳、谈级别。他更在意两件事:体魄与读书。试想一下,一位大字不识几个就参加革命的山东汉子,晚年居然逼女儿每天读六小时书,这反差挺有意思。他自己也补课,远离政务后常坐在院子里啃《左传》《孙子兵法》,墨绿色折叠椅被日晒得发白。
说到身手,他年轻时擅长八极拳,拳头硬得能砸裂青砖。1958年中央号召将军下连当兵,他拎起行李二话不说就走。一进营房,直接让战士叫他“老许”。听说伙食紧张,他自带一口旧铝锅,和班里人一起熬玉米面粥,还抄起枪背夜哨。那段经历,他逢人便夸:“当几年普通兵,官气就下去了。”
对毛主席,他是发自肺腑的敬服。1937年被关押时,毛主席一句“同志的功绩不因张国焘的错误而被抹杀”帮他解了心结。从那以后,他打心里认准了“老毛”。可真正让他动容的,是周恩来。周总理去世,他把自己关在房里三天,酒一杯接一杯,谁敲门都不应。华山那时还小,透过门缝只看到父亲背影驼得厉害。
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完,他主动向中央请退,回南京种菜、写回忆录。朋友来看望,他端着自家腌的咸菜招呼:“尝尝,自己动手的。”闲暇时他常带华山逛郊外,指着青草地说:“这里原来是阵地,炮声震得人耳朵嗡嗡。”孩子听得一愣一愣,他却哈哈大笑。
1985年春节过后,肝痛越来越重。医院确诊:肝癌晚期。华山急了,劝他手术,他摆手:“动刀没意思,让我清楚一点走。”此后,病房成了临时指挥所,老友、部下接连探望。他却将注意力放在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上,那里是《回忆录》第十章的增补。他想赶在生命终点前把书补完,可肿瘤扩散,握笔的手不停颤抖。
10月21日夜,他已经无法进食。华山把半杯黄酒递到唇边,他艰难抿了一小口,忽然执意要下床打猎。家人无法,只得把他抬到吉普车后排。离医院不足百米,他抬枪三次,都因虚弱而放下。车灯照出他额上的汗珠,那一瞬间,他自己也明白子弹再准,也追不上时间。
凌晨两点,回到病房。翻身,是他最后的要求。老妇人在史书记载里常嘱咐儿孙“好好活”,这位军人只需一个动作:翻侧,挺胸,面朝门口。他像在等待集合号声。华山扶他侧卧,感觉肩胛骨已冰凉。呼吸顿住前,他吐出一句:“学习,工作,都别停。”声音极轻,却完整。
10月22日16时57分,心电图成了一条直线。值班医生摘下听诊器,轻声向华山示意。她低头,看见父亲嘴角微微上扬。那副表情与当年授衔典礼上的军礼如出一辙——任务完成,战士退场。
后来华山赴美深造,办手续时常想起那句“别停”。2015年,她整理父亲遗物,用半年时间写成《父亲》。责编问她动机,她答:“他走得干脆,我得把细节补全,让后辈知道何为军人。”一句话,轻,却有重量。
联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